不是迷信!老话“冷不冷,就看八月廿五” 秋旱预警信号!今年这段时间,北方地区持续阴雨天气,导致秋天比往年冷得早。而在我国南方地区,则多数以晴天为主,很少下雨。现在终于降雨又降温了,天气预报显示这样的阴雨天气还会持续一段时间,人们开始担心后面会不会出现持续晴天少雨的天气,或者是大旱。
农历八月二十五日是一个重要的时间节点,在老辈人心中从来不是普通的日子。作为夏秋转换的关键节点,这天的晴雨风雪被视作预判秋季旱涝的“气象标尺”。今年入秋以来,北方多地阴雨连绵误了秋收,南方部分地区已现旱象,人们越发关注这句老话——今年秋季还会大旱吗?
“八月廿五晴,藕塘泥晒干”是一句在江南流传的老谚语,它直白地说明八月二十五号晴天的预兆。藕塘本是最耐湿的地方,若连这里的泥都能晒干,足见后续降水之少。黄河流域也有类似说法:“八月廿五太阳明,烂泥田里起灰尘”,意思是晴天预示着秋旱将至,即便是此前积水的烂泥田,也会变得干燥扬尘。古人观察到此时晴天往往意味着暖湿气流提前撤退,冷空气虽活跃却干燥,易形成持续晴天少雨的天气。
相反,如果在这天下雨,则有完全相反的预兆。“雨打八月二十五,来年农夫要受苦!”这句谚语的意思是说,八月二十五这天下了大雨,哪怕是很小的雨,也预示着来年的收成不好,农民要受苦。这是因为八月下旬正是玉米、大豆成熟的关键期,雨水会导致作物霉变发芽,形成“烂秋”。更严重的是“雨落八月二十五,一冬难见雪花舞”,这也是南方地区流传的说法,说的是当年的秋雨多则冬雪少,不仅土壤墒情不足,还会让小麦旺长遭冻害,来年难免歉收。还有“八月廿五淋,阴雨四十五”的说法,指降雨会持续一个半月,自然与旱情无关。然而持续的阴雨天气对农民影响很大,好些农作物不能及时收割和晾晒,甚至耽误秋播和秋种。
此外,这天刮大风,尤其是北风也不是好预兆,它更是旱情的重要信号。“八月二十五北风刮,秋冬大旱一百八!”“一百八”即六个月,意味着从秋到春都会少雨。华北老农对此深有体会,此时的北风多为“干冷风”,会加速水汽蒸发,导致“深水井里渴死蛙”的旱情。另有“八月二十五,就怕大风鼓”的俗语,可见大风尤其是北风,在各地都是旱情的预警。
不过农谚并非绝对,虽然民间有“大雨不过八月廿五”的说法,认为过了八月二十五日后面就不会下很大的雨了,但还是需结合科学看待。气象学上,此时北方冷空气与南方暖湿气流的博弈渐趋明朗,正常年份暖湿气流减弱,降雨减少,在北方的气候以干旱少雨为主。但今年副热带高压偏强偏北,导致北方秋雨偏多,打破了传统规律。而且农谚有地域局限,比如北方怕北风,南方则更关注台风带来的降水,不能一概而论。
老祖宗的谚语是千百年的经验总结,却也需要结合现代气象判断。中央气象台预报显示,八月廿五后北方降雨将明显减弱,部分地区需防范秋旱。但受气候变暖影响,极端天气增多,仍需警惕旱涝急转。今日八月二十五号,你家乡的天气如何呢?不妨评论区分享出来。
配资炒股网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